您当前位置: 必胜印刷网 > 新闻中心 > 出版 > 正文

北京市出版(版权)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

时间:2010-05-04 来源: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

摘  要:
  出版(版权)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落实《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年-2008年)》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任务,把北京建成全国出版发行版权贸易中心和 ...

  出版(版权)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落实《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年-2008年)》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任务,把北京建成全国出版发行版权贸易中心和动漫游戏研发制作中心,推动出版(版权)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市出版(版权)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市出版(版权)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文化业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出版、版权业的改革和发展,北京市出版(版权)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一)北京市出版(版权)业资源概况

  2005年北京市出版(含版权贸易)和发行业总资产约460亿元,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10.1%,同比增长2%;年创造增加值110.4亿元,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18.3%,占全市GDP的1.6%,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23.6亿元,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23.2%;上缴税金28.1亿元,占全市创意产业的24.1%;出版(版权)业共有从业人员约36万余人。其中截至2005年底,全市出版(版权)业资源具体分布概况如下:

  1.出版业

  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单位3537家,约占全国的25%,比“十五”初期增长了15%;采编人员11.7万人,编辑人员6.2万人。出版图书、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12万种,约占全国的50%,比“十五”初期增长了45%;销售收入100亿元,约占全国的30%,比“十五”初期增长了20%。出版报纸、期刊3100多种,约占全国的25%,比“十五”初期增长了11 %;销售收入约110亿元,约占全国的34%,比“十五”初期增长了40 %。网络出版销售收入10.6亿元,约占全国30%,同比增长40%。

  2.发行业

  各类出版物批发、零售和连锁经营企业8000家,约占全国的12 %,比“十五”初期增长了20 %;销售收入150亿元,约占全国的20 %,比“十五”初期增长了13 %;出版物发行行业从业人员8.4万人。出版物进出口 2028万 册(张、盒),约占全国的69 %,比“十五”初期增长了约13%。其中:进口1508万册(张、盒),出口 520万册(张、盒) ;进出口总额为19081万美元,约占全国的90%,比“十五”初期增长了 约110 %。其中:进口总额为16966万美元,出口总额为2115万美元。

  3.印刷复制业

  各类印刷、复制企业2100家,印刷、复制行业从业人员10.2万人,其中:印刷企业1940多家,比“十五”初期增长了11 %;工业加工值80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六位,比“十五”初期增长了80 %;总资产约3000亿元。复制企业45家(其中光盘复制企业14家、磁介质复制企业31家);工业加工值5.5亿元;拥有各类光盘复制生产线92条,复制各类光盘3.5亿张;磁介质复制设备60多台套,年加工盒带1000万套。

  4.版权业

  “十五”期间,北京地区引进境外版权达38533种,其中引进图书34152种、引进期刊855种、引进软件2636种、引进电子出版物890种。北京地区各种作品的版权引进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且超过全国引进总量的60%。其中2005年引进版权7276种,输出版权868种,比“十五”初期翻一番。

  (二)北京市出版(版权)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五”期间,出版(版权)业在改革开放中持续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出版(版权)业面临着很多难得的机遇: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出版单位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化程度不断成熟;国民经济保持较快速度发展,2010年北京市人均GDP将从现在的5000多美元增加到10000多美元,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激增,为出版(版权)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将为出版业的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不仅为出版(版权)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更为民族出版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但是,北京出版(版权)业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出版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出版单位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新媒体形式不断出现,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型媒体准备不足;条块分割严重,出版产业还未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推动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文化产品原创开发能力薄弱,未能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世界影响力的作品和产品,出版物版权引进远远超过输出,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社会管理的作用不够;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懂出版、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物缺乏;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

  三、北京市出版(版权)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保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出版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立足北京,服务大局,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断提升首都出版(版权)业的辐射力。

  “十一五”期间,北京地区出版(版权)业的基本目标是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出版产业体系,健全面向公众、积极健康全面的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出版(版权)业对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率,充分发挥北京国际大都市的优势,提升民族出版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

  四、北京市出版(版权)业的主要任务

  (一)建设覆盖全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出版创意中心

  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丰富资源,进一步完善出版产业链,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精品战略,着力培育、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图书、报刊、网络等媒体品牌,推进数字化、网络化的高科技出版产业发展。加快中国媒体进入世界主流媒体行列的步伐,努力建设覆盖全国、影响世界的出版创意中心。

  1.继续实施国家和市级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加快推进包括奥运、科普、三农、未成年人教育、宜居城市等选题的重点出版工程建设,设立古籍整理规划协调机构,以政府贴息和专项补贴等方式,扶持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发掘、抢救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古旧图书经营业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老字号书店,扶持和发展中国的文化企业品牌。

  2.报纸和期刊出版以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培育精品、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打造期刊精品方阵,鼓励报刊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国家文化安全和市场化经营的有机结合。

  3.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网络出版技术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换代,鼓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结合发展,实现内容资源和高新技术的优化组合,打造一批现代化网络出版媒体。

  4、整合出版资源,规划建设“北京出版产业园区”,将其建成一流的出版创意产业聚集区,重要的国民阅读促进基地。

  (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家大型出版物发行集散中心

  贯彻国家出版物市场管理的政策、法规,积极推进出版物市场的全面开放,培育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购销形式并存,与国际商业流通业态接轨的出版物分销体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体系,建成国家大型出版物发行集散中心。

  1.制定出版物发行网点设置规划,引导和调整出版物流通产业的结构和布局。形成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布局均衡,覆盖全市城乡、能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并符合北京市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的出版物发行网点体系。

  2.进一步完善国有大型发行企业的法人治理模式,支持发行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发行企业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发展,推动出版物发行企业从传统的分散经营方式向现代连锁经营方式转变,鼓励商业、服务业企业通过加盟、特许等多种形式参与出版物连锁经营业务。支持地铁、邮政系统利用现有报刊零售网点发展出版物连锁经营业务。

  3.鼓励发展农村、边远山区、社区小型和专业型出版物零售网点。通过社会融资和政府支持的方式,继续推进中国文化遗产书店、北京图书音像文化城等标志性的重点出版物零售网点建设。继续开展“读书益民工程”。

  4.鼓励和发展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的新型出版物发行服务模式,鼓励发展网上书店。推动出版、发行企业网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实行出版、制作、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拓宽出版物流通渠道。

  5.完善出版物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跨行业的全国性出版物物流体系,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继续推进和支持出版物物流中心建设,通过社会融资和政府支持的方式,建成2-3个以出版物物流为主业,立足北京,覆盖华北,辐射全国的跨行业的现代化物流企业。

  6.规划建设北京出版物信息处理和产业促进中心,打造发行业监管和促进平台。建立发行行业书目信息库、企业资信数据库、网上交易系统、行业监测统计数据系统。

  7.打造出版发行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北京图书节,不断提升其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全国出版发行行业知名的集产业交流、公众文化娱乐消费为一体的高层次文化品牌活动。继续举办北京书市、出版物发行研讨会和各类庙会出版物销售活动。开办网络图书节,通过农村和城区的网络书店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文化氛围,打造覆盖全国的网上图书嘉年华。

  (三)建设现代化的印刷复制产业中心

  制定引导印刷复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印刷复制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支持国有印刷企业突破部门、所有制的界限,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资源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1.制定印刷复制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引导产业的合理布局。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及印刷复制业发展的自然格局和地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建立双环形印刷复制产业带。形成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区、通州区和顺义区为外环,以朝阳区、海淀区为内环的印刷产业带。这一区域地处北京市外城区和郊区,交通发达,产业基础好,适宜于发展印刷复制业。以顺义、通州和大兴区现有工业园区为重点,通过地方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社会融资等方式,建设一批集编辑校对、排版制版、印刷装订、材料供应、机械销售维修和其他商业服务为一体的印刷产业集聚区。以园区建设带动印刷复制企业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印刷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2.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适合首都特点的印刷产品结构。立足于出版物印刷,发展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提升其它印刷品印刷。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发展精品印刷和高档彩色印刷。抓住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地区产品结构调整,小批量订单产品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3.培育、完善生产要素流通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印刷复制机械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鼓励开展印刷复制业剩余物资租赁、拍卖、托管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建立印刷复制企业的设备、技术更新换代扶持机制。进一步改善印刷复制企业的经营环境。

  4.建立印刷复制品成本标准和价格指导标准,形成公允的市场价格体系,支持印刷复制业行业协会依法约束业内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保障印刷复制企业的正当权益,维护印刷复制加工市场的经营秩序。

  5.制定印刷复制业整体发展指导标准和参考系数,引导印刷复制业的发展。

  (四)积极发展版权产业,建设国家版权贸易中心

  大力推动版权服务业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保障。广泛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软件、美术、音乐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搭建平台,为权利人、使用者和传播者提供专业服务,加快版权资源的整合利用,构建发达的版权贸易和服务体系。

  1.实施鼓励和支持原创的“涌泉工程”,充分发挥首都的教育、科研和人才优势,提高公众的创造热情,营造优秀作品竞相涌流的良好氛围,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民族原创作品。

  2.实施促进版权输出的“远航工程”,大力推动版权输出。整合版权输出资源,优化扩大版权输出渠道,全面提升版权输出能力,逐步提高中国作品在国际版权市场上的占有率,到2010年,实现输出版权数量翻一番的目标,实现版权输出数量的历史性增长。

  3.建设版权服务公共平台,构建发达的版权贸易和服务体系。建设数字版权登记中心、版权资源中心和国际版权贸易中心。鼓励鉴定评估、授权代理、版权登记、版权融资、版权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出版和版权贸易产业链。建设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版权交易平台、怀柔影视作品版权交易平台和通州宋庄美术作品版权交易平台等版权交易平台,培育北京版权交易品牌,完善作品的融资、拍卖程序,推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使版权会展、版权拍卖会成为北京会展品牌。

  4.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加大打击侵权盗版力度,启动“科技维权计划”,实施版权保护“蓝天工程”,加强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开发应用现代著作权保护技术措施,支持企业及权利人开展反盗版维权行动。继续推动软件正版化和正版产品示范体系建设。

  五、建设全国的出版发行、版权贸易中心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体制保障

  1.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方针,遵循分类管理原则,积极推进经营性出版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实行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分离管理。积极推进市场资源整合和出版经营的集约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出版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突破部门所有制的界限,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形成30个以上销售收入10亿元的大型出版企业或者企业集团,成为出版市场上的支柱企业,进而形成以这些支柱企业为骨干,其他中、小型企业作为补充的民族出版业的新格局。

  2.培育国家主流媒体,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将现有的党报、党刊、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打造成国家主流媒体,继续由国家扶持经营,发挥党和国家喉舌的作用。同时,推动国有资本以参股和控股的方式参与其他出版媒体的经营,探索利用股份制和董事会规则管理媒体,派遣干部的新模式,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国际社会认可的管理方式,引导社会舆论导向。

  (二)依法监管——法制保障

  1.在全国性的出版和著作权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推进本市地方配套的出版和著作权立法和研究工作,实现出版管理和版权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重点完成对《北京市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管理条例》、《北京市音像制品管理条例》两个地方性出版法规的修订。

  2.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依法打击非法出版和侵权盗版行为,进一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程。加强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为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认真执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和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出版物审读、鉴定和网络出版监控体系。不断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坚持惩罚和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教育、培养出版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

  3.认真贯彻统计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出版(版权)业统计体系,形成科学、准确、公开、及时的出版统计和发布制度,为政府实行有效的管理和宏观调控,促进出版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完善出版物质量监测体系。与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相互协调,依托出版、印刷等行业协会,充分利用国家和本市现有出版物和印刷品质量检验资源,建立权威的出版物质量监测发布渠道,完善出版物产品质量法律责任体系。

  5.建立健全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审读、评估、鉴定、监测体系和网络出版监测体系,确保正确的出版物内容导向。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出版活动,净化出版物市场环境。

  (三)职能转变——服务保障

  1.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许可程序,推进政务公开,实行全程办事代理制度,切实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为出版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和宽松的发展环境。

  2.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北京数字出版信息中心信息系统,实现绝大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许可服务事项的网上审批。推动管理信息的资源共享和深层次开发利用。

  3.进一步发挥出版、印刷复制、发行行业协会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培育行业自律管理能力,规范出版、发行、印刷复制企业的经营行为。不断加强社团组织的功能,将一部分政府管理职能依法转移给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业协会和版权保护协会、版权保护中心等,把我市出版行业社团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到国际通行的水平,为政府的职能转变奠定基础。

  (四)积极扶持——投入保障

  1.充分利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市场开拓专项资金等各种专项资金。整合现有各种出版专项资金,扩大专项资金的范围和规模。完善重点选题补贴专项资金、支农专项资金、人才培训专项资金,设立“走出去”专项资金、出版业科技促进专项资金。

  2. 通过政府投资支持,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北京版权国际交易中心,搭建一个与北京作为全国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地位相适应的交易平台和经营场所。

  3. 进一步规范本市现有出版物评奖活动,完善出版物评奖和奖励制度,探索设立“北京新闻出版版权创意成果奖”,根据突出重点,行之有效的原则,使奖励制度真正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4. 推动建立文化产业政府风险担保投资基金。以政府投资提供风险担保,鼓励金融机构为高风险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拓宽出版单位、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企业的融资渠道。

  (五)产业升级——科技保障

  1.研究制订出版业科技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媒体、新技术。提高科技在产业升级发展中的贡献率,推动出版业增长方式和阅读方式的转变,实现内容产业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通过技术进步带动产业的增长。

  2.鼓励、扶持包括数据库、电子书、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型数字出版产品的制作、出版、销售,提高新型出版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鼓励互联网、通讯网、电视网等网络出版经营行为,鼓励出版社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出版物生产的现代化、出版管理的科学化、出版信息利用的数字化。推广按需出版(POD)、出版社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MIS)等新技术、新系统的应用。

  3.充分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印刷复制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活动。依据硬件改造与软件改造并重,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联合开发,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采用当代高新技术及设备,加快印刷复制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优化、提升印刷复制企业的技术结构,推进生产流程的自动化;大力发展精品印刷和高档彩色印刷能力,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取得ISO 9000标准和ISO 14000标准的认证;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发展美观、防伪、环保、节能的印刷工艺,为实现印刷机械设备国产化和国产印刷机械设备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加快淘汰落后的印刷技术、工艺和材料,依法关闭污染环境的企业,禁止使用列入国家淘汰目录的机械设备。

  (六)实施 “走出去”——开放保障

  1.吸收、引进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推动出版物进出口单位的改造和整合,加强出版外贸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水平,提高对国际市场资源的整合和把握能力,以适应出版业走向世界的需要。

  2.扩大出版物实物贸易,大力推动出版物出口。抓住举办奥运的机遇,运用多种出版媒体,出版一批介绍中国历史、风光名胜、风俗人情、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面貌的出版物和国民教育出版物。瞄准东南亚、港澳台等华人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图书市场,打开简体中文出版物的外销渠道。 图书、报刊的选题运作要放眼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 出版一批高水平的中外文对照出版物或者中外文并行的出版物, 实现中国出版物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

  3.通过加强版权代理服务,组织、参与国际版权贸易博览会,在欧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我国优秀作品展览展示窗口等方式,搭建版权交易信息平台,加大向海外版权市场推介的力度。开展评选年度版权贸易十佳单位和金牌版权经理人活动,进一步推进版权输出。

  4.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扩展出版(版权)业的海外市场。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筹划设立对外交流和海外投资促进管理工作机构,积极扶持在海外投资经营的国有和民营出版、发行、印刷企业的发展,为他们开展业务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通过政府或国企投资,委托或者参股经营等多种方式,尝试在境外开办出版机构,以扩大中国出版(版权)业的国际影响。

  5.建立一批合资企业,利用国外资本和管理经验,促进国有和民营出版物发行企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对外经营交流活动。

  (七)培养与引进——人才保障

  1.认真贯彻《北京市鼓励和吸引优秀文化体育人才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充分利用首都现有的人才资源和国内、外的人才资源,建立规范、有序的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和储备、调节机制。

  2.充分利用首都的教育资源,采用政府资助、企业投资、社会赞助等方式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出版(版权)业的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启动文学翻译人才培养项目、古籍整理出版人才培养项目、文学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尤其是短缺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项目。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懂经营、善管理的各类专门人才。

  3.加强职业化建设,形成进出有序的出版专业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出版编辑制度,完善职业资格的准入和违规惩戒机制,不断提高出版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设一支职业化的高素质的出版专业人才队伍。

热点排行
柯尼卡美能达黑白新品bizhub PRO 1200产品报告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详细]

上海紫光预推出数字喷墨印刷机PM520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详细]

杭州东城图像公司推出热敏CTP和UV-CTP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详细]

大族冠华新推GH794四色商务印刷机亮相全印展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详细]

美企业推出新概念UV-LED喷墨丝网印刷机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详细]

柯尼卡美能达bizhub PRESS C7000/C6000产品报

2011年8月5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详细]

更多知识手册